在通脹居高不下、央行祭出大規模流動性的2021年,黃金卻創下6年來最糟表現,為什么黃金會喪失部分投資吸引力?
對此,The Economist撰文進行簡要分析,認為黃金不如通脹保值債券那樣可靠,也不如加密貨幣那樣令人興奮。
通貨膨脹正在飆升,央行瘋狂印鈔,世界大國之間的政治緊張正在加劇。對于那些長期看好黃金的狂熱信徒來說,這些因素聽起來就像是一個清醒的幻想。即使是主流投資者也可能會受到誘惑,增加對這種貴金屬的持有。
那么,為什么它在2021年甚至不能勉強實現小幅增長,創下6年來的最差年度表現?
對傳統投資者來說,黃金的估值是個問題。這種貴金屬并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由于對它的需求往往具有投機性,用來計算資產是便宜還是昂貴的現金流模型不能適用。
然而,有一項指標包含了預測能力。黃金價格的每一次大幅波動,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時期,都與實際利率的波動呈負相關。
很少有像黃金價格和通貨膨脹保值國債收益率之間那樣維持的金融關系。實際收益率越低,無息資產的吸引力就越大。
黃金去年表現平平,部分原因是這種關系繼續存在。盡管通脹泛濫成風,10年期實際利率年初為-1.06%,年末為-1.04%。2021年年底,金價為1822美元左右,與去年幾乎持平。
不過,在過去10年里,黃金一直是兩者中不那么可靠的一種。如果僅僅持有iShares債券ETF,將獲得35%的收益,是持有黃金收益的兩倍還多。
監管也降低了這種貴金屬的光澤。作為巴塞爾協議III的一部分,有關銀行融資比率的新規定于6月在歐盟生效,1月1日在英國生效。
他們認為政府債券是“優質流動資產”。相比之下,持有黃金的人,就像持有股票的人一樣,必須將所持黃金的85%與來自穩定來源的資金相匹配。這使得銀行持有黃金的成本更高,并使其與國債相比處于劣勢。
對于一些投資者來說,答案曾經是明確的。紙幣和政府發行的債券都是短暫的,金融系統的災難性失敗往往源于對其安全性的過度自信。但有人認為,黃金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美元直到1863年才成為美國的國家貨幣。幾千年來,人們一直珍視貴金屬。
然而,黃金作為抵御貨幣管理不善的最后一道防線的地位也受到了質疑。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主流投資組合中。
這種資產類別曾經太小,不足以削弱對黃金的需求。如今,比特幣和以太幣這兩種最大的加密貨幣的總市值約為1.3萬億美元,是兩年前的10倍。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的估計,地球上的黃金儲量略高于20萬噸,這一數字約為12萬億美元黃金儲備的十分之一。
2020年,投資銀行杰富瑞(Jefferies)的Chris Wood長期以來一直是黃金的倡導者,他指出了當前的風向。他建議將美元養老基金中相當可觀的實物黃金配置比例從50%降至45%,并將其中的5%轉向比特幣。去年11月,他又做了同樣的事,以犧牲黃金為代價,將比特幣的比重提高到10%。
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波動目前可能會限制更保守的黃金迷的興趣。在過去的五年中,金價每天的漲跌幅度平均為0.6%,而比特幣每天的漲跌幅度為3.5%。
但從長遠來看,這并不一定是一個問題。正如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所指出的,黃金作為一種現代投資資產的誕生,也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的劇烈波動中開始的。在美國,黃金所有權于1974年合法化后,花了近20年的時間才被機構廣泛持有。
因此,不能排除這種金屬相對無關緊要的可能性。一邊是更可靠、安全的資產,另一邊是更令人興奮、投機的加密資產,黃金現在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